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 创新驱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约4%,大宗原料药产量约占全球40%,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一大批创新药、重点疫苗、中药复方制剂和高端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升……11月17日,以“汇聚发展力量,筑牢健康基石”为主题的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开幕式上给出医药工业创新发展的最新成绩单。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全球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我国医药工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金壮龙表示,要加快构建现代医药工业体系,全面提升供给能力和水平,让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加强新药研究原始创新
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政策层面给予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全链条支持。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也是医药工业第二大国。“经历了跟踪仿制阶段、模仿创新阶段,我国医药产业正在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介绍,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在国际上处于第二梯队前列位置,过去几年,不仅在研发数量上有显著增长,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药物研发的品种、创新水平、临床重要性得到国际认可。
“但我国自主发现的药物新靶点、新机制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原始创新药物还较薄弱。”陈凯先坦言,要瞄准临床价值、患者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突破性技术创新,寻求从0到1的突破。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要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聚焦高端化学药、创新药、中药名方、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的中国药。
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雷平介绍,我国已累计批准创新药品142个,创新医疗器械235个,着力提升仿制药质量,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已经达到1112个,占临床常用化学药品的三分之二。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转化是关键环节。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松看来,要加强高水平转化研究,架起基础研究和新药创制之间的桥梁。
“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进行有价值创新。新药研发一定要满足临床重大需求,产学研结合,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李松呼吁。
金壮龙强调,加快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围绕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药器械,深入实施医药创新产品产业化工程和医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发更多创新产品,提升产业化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政产学研医深度合作,畅通各个环节,完善推广政策,推动创新产品尽早上市。
强化数字化转型赋能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探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医药研发,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正在医药研发领域大展身手。如通过生物学数据挖掘分析、模拟计算,提升新靶点、新药物的发现效率;利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提升柔性、大规模、高质量的生产服务能力。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介绍了相关经验。国药集团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在医药工业制造领域,建成国内首家实现全生产流程质量信息化追溯的疫苗产线,在商贸流通领域,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追溯数字化平台。
“人工智能给药物研究带来的变化逐步变成现实。”陈凯先说,从基于人工智能的分子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的生物试验室和实验技术,到用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虚拟的临床试验等,“这是我们设想的未来。”
对此,金壮龙指出,要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医药工业“智改数转”,培育“互联网+医药”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