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化节目对文学经典的转译路径
《典籍里的中国》利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技术、AR技术等,模糊了媒介空间和物理空间(现实空间)之间的界限,通过戏剧+影视+访谈交流的表现方式,使古籍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得以交互。
《经典咏流传》借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诠释经典诗词,“和诗以歌”体现了古诗词“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诗者,吟咏情性也”的音韵之美,以及诗词古文与现代语法、流行音乐演唱的融通。
《典籍里的中国》利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技术、AR技术等,模糊了媒介空间和物理空间(现实空间)之间的界限,通过戏剧+影视+访谈交流的表现方式,使古籍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得以交互。
谷疏博
观点提要
借由技术赋能之下的跨媒介叙事手段,原创文化节目将文学经典从自身的疆域范围内超拔出来,开辟了文学经典得以大众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文学文本与自身经历和所处环境相结合的互文阐释,表征出丰盈的艺术内涵,引发情感共鸣的写境、造境,并形成了原创文化节目对文学经典转译的创新性景观。
近年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化节目成为影视文艺发展的新景观。其中,《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朗读者》《文学馆之夜》《一本好书》等节目选择以文学经典为内容元素,借助视听化、影像化、沉浸化的传播形式,使正统意义上的文学阐释从书本这一单一的媒介中解脱出来,并葆有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而横亘在文学经典与大众接受之间的文化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合。
公共阐释:视界融合下的互文性阐读
文学经典因经历了时间的涤荡与选择,突破了认识与判断的局限,而具有恒常的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从属于精英文化圈层的文学经典,它对于人们的阅读与理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崛起,接受与认识信息的方式也随之转变,更使人们养成了拈轻怕重、摒弃思考与判断的识读习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原创文化节目则选择顺势而为,利用大众传媒挑起了精英文化的重担,从文字到图像,从阅读到视听化的直观接受,节目以普遍的历史前提创造了文学阐释的公共化、规范化场域,降低了人们对于文学经典的解码难度。
《朗读者》节目中对于设定主题的诠释正体现了这一点,如第二季第一期对于“初心”主题的诠释,节目选择了《礼记・大学》《白色大鸟的故乡》《真实的高贵》《八十抒怀》《秦腔》等文学经典作品,并从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所朗读文本的主旨出发,展现出了“初心”所呈现的多种样态与多重内涵,这其中包含姚明之所以在退役之后仍然选择了艰辛的体育界,在于初心于他是坚定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与他所朗读的“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得以融通;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讲述他在极其严格的科学训练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和报效祖国的方向,他孜孜以求、不忘初心、对科学的执着探索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神形成了互文性的观照,在古今对话中形成了阐释的呼应;而徐卓接过姑姑、父亲、爷爷奶奶的接力棒守护国家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丹顶鹤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初心是几代人用生命接力的前仆后继和无怨无悔,而文学作品《白色大鸟的故乡》中所表达的人类对其他生灵的观照和关怀,也因此有了更为生动的注脚。《朗读者》为我们呈现了多种“初心”的呈现面貌与不同内涵,而并未以确定的阐释或答案来教导我们“初心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选择直接将对于初心的践行置于我们面前,给予充分的联想与思考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引发我们对于自我的观照。节目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文学阐释是对的”,而是给“为什么这样的阐释可以得到广泛认同”这一问题提供了解答语境。
原创文化节目助力观众自身历史性与文本历史性的充分交互,在对共同社会历史环境的共叙与共享中把文学经典、作者、阐释者和大众连接起来,让“你、我、他”一道品味其在社会历史环境中的“精神共通感”,为文学阐释所依赖的“生活世界”提供了一个具体化、具象化的表达路径。
情感共鸣:情动场景的气氛营造
文学经典与原创节目之间联通的路径在于情感的贯通。文学经典通过语言文字为读者创造出作为审美对象的内在视像,这个过程不仅以文字构形,更将心中的视像传写出来,而原创文化节目正在于将传写的视像予以场景化呈现,以情感联结为纽带,在沉浸式场景的营造中,于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展示个人情感、社会情感与群体性在场,触发现代语境下人们的情动之源。
节目通过显性与隐性场景的营造,以时间唤醒空间、由情景触发互动,使观众沉浸于气氛所带来的空间性情感力量。如《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中的意境意蕴移入了视听景观的营造中。《一本好书》以场景化演绎文学经典,通过模拟、还原文学经典中的故事场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剧场之中,话剧式的转场、考究的置景与服装道具,原汁原味的对白,强情节片段的呈现,让观众跟随着演员的表演与情节的推进在不同的场景演绎中转换,完成了情感的迁转与沉浸。《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拟境与造境的方式,使观众身处其中的空间被情感性地加以经验。节目通过象征符号的建构,打造了联通古今场景的甬道作为仪式化传播的场域,作为当代读书人的撒贝宁通过“跳角”穿梭于古今场景,从而制造出思接千载、古今对话、时空穿越的效果,将视觉与情感冲击在节目中得以直观化地呈现。
而《文学馆之夜》第一期以《创造我的故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隐性的情动场景。节目从鲁迅《故乡》和沈从文《边城》两部文学经典中的故乡切入,嘉宾李敬泽、贾樟柯、双雪涛、李蔚超围坐畅谈他们的故乡记忆,结合自身的离乡经历、对于乡愁的认知以及他们所创作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创造的精神原乡,分享对于故乡的认知,李敬泽说:“飞出去了,走出去了,到最后你发现你有个心病,这个心病叫故乡。”双雪涛谈道:“故乡本来就是一个地理,但是故乡的人是很重要的。”贾樟柯说:“你没有离开,就产生不了故乡这个概念。”在四人的分享与讲述中,北京的故乡、西北的故乡、东北的故乡彷佛生动地出现我们眼前,夹杂着方言、饱含着情感、蕴藏着地域的认同。伴随着对于故乡的文字描述与影像画面,现实中的、脑海中创造出来的故乡图景随着四人的畅谈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来。节目为我们建构了一个隐形的故乡场,由此激发我们关于故乡的专属记忆,在精神的沉浸中感受故乡的温度,重新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的答案。
文学经典是将语言文字发挥到极致的文学化表达,同时通过语言美感所生成的意境,对于大众传媒视听美感的提升,尤其是舞台场景建构为意境的生成与情感的深化提供了取材的可能,节目将文学经典中关于乡愁、生命、使命、母爱、选择等主题加以场景化提炼与呈现,展现文学经典中人的处境,感受与人所处的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气氛的营造,实现对感性的回归,让观众由感官上的沉浸转向精神上的沉浸,从而激发情感的共鸣。
体验交互:跨媒介叙事下的意义再造
最后,在技术赋能下,节目借由跨媒介的叙事手段将场景的营造与阐释的互文得以勾连,在通感与移觉的审美空间营构中,在超越单一符号系统的各种符号的多重交织中,让文学经典在意义的再造中焕发生机。
原创文化节目将文学与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形态予以融合,将文学经典作品的书面识读、品味与访谈谈话、演绎、纪录等手段结合,打造交互体验式的多媒介艺术场――助推文学越出其媒介本位,由时间艺术向空间艺术、时空艺术进行跨媒介转译。《诗画中国》借助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呈现诗歌与绘画的跨媒介联动――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如在对韩辍段迮M肌肪淼恼故局校谀恳运臻按号4赫取N尴薮悍缋春I稀1阌氪汗ぁH镜锰液焖迫夂臁4横Υ菏ぁR徽蟠悍绱稻菩选2凰铺煅摹>砥鹧罨ㄋ蒲┗ā钡木涫溱故汀段迮M肌分信V褚庠蹋创优5囊庀笾型诰蚧髦惺仕哂械那楦兴枷胫探澹扒笫涞牧唇樱槐嶷睾D系乃臻源号J浔泶锒杂谏畹男孪M牖屑耐兄谢苑芏坊袢⌒腋5呐5木穸τ枰粤钩洹⒀诱够兄狻!毒溆搅鞔方栌昧餍懈枨难莩椒ㄖ匦纶故途涫剩昂褪愿琛碧逑至斯攀省笆⒗帧⑽琛比灰惶宓奶卣鳎笆撸饔角樾砸病钡囊粼现溃约笆使盼挠胂执锓ā⒘餍幸衾盅莩娜谕āT谝衾钟胧实目缑浇榻换ブ校壑谥糜谧ㄒ道仕小难牢觥莩洹突ザ幕方谥校低车亓炻允实哪诤瓿晒沤裎幕耐埔啤S秩纭兜浼锏闹泄防没纺煌镀痢⑹凳备偌际酢AR技术等,模糊了媒介空间和物理空间(现实空间)之间的界限,通过戏剧+影视+访谈交流的表现方式,使古籍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得以交互。在《天工开物》一期中,我们跟随着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脚步回到古代,在稻田、明朝街坊和书坊、码头、军器局和蚕房等沉浸式的舞台场景中,见证宋应星创作《天工开物》的过程。在戏剧尾声处,宋应星又带领我们穿越回当下和袁隆平见面,在古今稻田场景的交叠处,跨越千年的两位科学家,因共有同样的“禾下乘凉梦”而激动握手,在弦歌不断的传承中实现对经典的创造性重构,跨越千年的《天工开物》也被赋予了时代的鲜活意义。
这些节目通过跨媒介叙事将文学经典从自身的疆域范围内超拔出来,以不同媒介演绎重构、延伸拓展,催生出仅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本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由此,原创文化节目开辟了文学经典得以大众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文学文本与自身经历和所处环境相结合的互文阐释,引发情感共鸣的写境、造境,并借由技术赋能之下的跨媒介叙事手段,形成了原创文化节目对文学经典转译的创新性景观。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