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数字化微创介入科室建设,海信携新方案重磅亮相
助力介入超声国内发展海信携新方案登场
上世纪80年代起,介入医学在国内逐渐兴起。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发展,已经成为与内科、外科并驾齐驱的第三大学科。
作为一门在医学影像引导下进行的非直视***学科,介入医学是肝胆、泌尿、心脏等***治疗的重要手段。介入超声技术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新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实时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引导医生准确地进行操作,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当下介人超声技术能够实现超声显像技术、各种介人器械装置、各种新的治疗手段以及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等与临床全面融合,其在临床中的作用由诊断、治疗到预测预后,并不断朝着全信息时代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及前沿化方向发展,在临床医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为新兴学科,由于缺少创立和建设经验,全国成立独立介入超声科并拥有病房建制的医院数量仍十分有限。且各地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整体对智能化技术认知尚处于早期阶段,超声介入科室建设困难重重,迫切需要能够实现多设备、多技术整合的方案来提供助力。
2024年11月14日-1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成功召开。海信医疗携“数字化微创介入科室建设方案”及智能超声HD80等重磅成果亮相,为国内数字化微创介入科室建设贡献了“海信力量”。
整合多重先进技术驱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海信的数字化微创介入科室建设方案(简称“海信方案”)整合了多模态一体化介入手术室、基于人工智能的三维影像术前规划、远程超声等技术,打通了患者的全景生命信息,并遵循介入***的规范及流程进行设计。
基于多模态一体化介入超声手术室,能够实现超声、CT、核磁等多种影像信号同步显示,提高手术精准度。通过术前半自动布针方案,提升介入手术治疗安全性和效率。
现阶段人工智能开始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此次海信将AI技术与介入医学深度融合,前沿科技对临床的赋能得到充分体现。
据海信医疗首席临床专家胡晓红介绍,基于AI智能算法,该系统可全面考虑***、骨骼、内脏、血管、管道等多种约束条件,提前为医生规划设计出最佳布针路径,通过精确控制布针范围,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成本。
该方案由海信医疗与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委梁萍教授团队联合打造,并已在中国介入超声发源地,即梁萍教授科室落地应用。从临床实践经验来看,能够显著提高微创介入治疗疗效,为医师和患者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实现***智能化、精准化、规范化。
近年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国家级文件中被反复提到。依托海信方案,能够通过远程超声形成紧密医联体,推动介入超声治疗在不同层级医院实现高端效果,即使基层患者获得也能良好的***。从宏观角度出发,在整体上加速了介入技术下沉。
众所周知,基层医疗机构的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多秉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源于对资金利用效率的考量,另一方面则是切实存在的人才、设备短缺困境。
现阶段中国介入手术开展仍主要集中在头部医院。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官宣,要在5年内实现三明医改经验全国覆盖。近期陆续召开“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多次介绍三明医改经验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成果,其中主要就包括科室建设、设备升级等内容。
此外,今年3月启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中,多地明确表态重点支持基层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从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大订单频出,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基层医疗将迎来重大的设备更新潮,对于数字化科室建设方案的需求也将同步释放。
人才方面,传统手术室无法实现信息实时开放与流通,且视频高度压缩以致损失画质、传输延时高,无法达到医生手术示教与指导要求。海信方案为基层与头部医院提供了新的技术链接,结合远程超声,实现同质化***的同时也能对基层人才起到培训意义,对基层科室建设起步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依托远程超声平台,基层相关***开展量有望逐步提高。可见单从经济价值出发,数字化科室建设方案也能切中当下基层医疗的痛点。
聚焦新质生产力跨界的海信直指高端
海信被大众熟知始于家电行业,但其在医疗领域已并非“新兵”。截至目前,海信医疗已相继推出内窥镜、彩色多普勒超声、医用显示器、医护终端、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智慧手术部等产品和方案。
虽然是跨界者,但海信在医疗领域的布局颇具野心。作为海信集团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业务板块,海信医疗自创立之初就坚持自主研发的路径、高端定位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等成为医院建设的主流方向,需求持续扩容,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相较其他国内头部械企,海信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积累深厚的跨行业技术优势能够高效转接至医疗领域布局。
现阶段,海信医疗聚焦新质生产力,凭借自主化、智能化、数字化等优势加码医疗。围绕数字化微创介入科室建设方案,海信探索的脚步仍未停歇,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开放平台,打通与介入机器人的对接,继续推进远程超声国家标准审批,推进高质量的超声设备在基层医疗机构更广泛的应用,助力中国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